香港各界素來熱心公益,對於內地發生天災,都願意本着「血濃於水」的精神而慷慨解囊,並積極參與救援和災後重建工作。香港特區政府設有恆常機制,對突發災害迅速撥款,並能夠透過向立法會提案,增加撥款及成立基金,進行及監督賑災工作。至於民間,由社會賢達到普羅大眾都樂意出心出力,以捐款、義工服務等方式,幫助內地發展中地區發展及應對突發情況。種種慈善賑災工作見證着港人心繫家國,願意對國家發展作出貢獻。不過,內地捐款帳目的明細欠公開透明,存在挪用捐款等質疑,削弱港人的捐款熱情。
時事看通識
政府牽頭 撥款救災
1993年,香港政府根據《公共財政條例》成立賑災基金,提供一個現成的機制,以便當香港境外地方發生災難時,香港能迅速回應國際間的人道援助要求。截至2020年3月31日,基金自成立以來已向中國內地撥款超過14億元,佔撥款總額67.27%。在2020年,內地多處發生水災,包括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災、8月安徽省、貴州省、湖南省、江西省及雲南省水災,以及9月江西省水災,基金分別撥款110萬、995萬及165萬元,提供食米、食油、棉被等用品予當地災民,解決他們燃眉之急。
除了賑災基金這一恆常機制,香港特區政府亦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賑災,或成立專屬救災基金,以支援大型災難的受害者。最著名的例子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在地震後兩日,立法會便批出3.5億的撥款,賑濟四川地震災區;後於同年7月成立「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託基金」。至2009年8月,政府合共為基金注入90億元,處理183個災後重建項目,包括公路建設、教育、醫療衛生等;最終歷時八年多,完成所有由政府負責的境外災後重建項目。
民間參與 不遺餘力
本着「血濃於水」精神,香港民眾長年以來慈善捐款方式,支援內地發展及應對災害。香港各個慈善團體常設針對內地情況的捐助項目,例如:救世軍的「中國兒童教育計劃」,協助改善學童生活條件、援建學校;世界宣明會的「宣明中國之友」,以月捐方式幫助貧困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受暴力影響的兒童及殘疾孩子。在金錢以外,不少港人亦會以義工方式協助內地發展,例如由無國界義工舉行的「雲南工區探訪團」及「青海山區探訪團」,義工自費到內地義教、探訪受助養的兒童。
另外,面對突發事件,港人亦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協助內地渡過難關。根據中聯辦報道,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香港社會各界向內地捐款超過10億元人民幣。當中,經中聯辦賑災專戶捐款的有李嘉誠基金會,其捐款高達一億元港幣,用於支持武漢防疫抗疫工作。其他社會機構和普通市民也自發捐款共計近75萬元港幣,並有社團和機構從海外採購口罩、護目鏡、防護服、手術衣、醫用手套、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和醫療設備,送往內地抗疫前線。
帳目不清 捐款減少
一直以來,港人都熱心於內地慈善事業,但是近年捐款數字大幅下降。2008年汶川大地震,香港政府與民間反應迅速,並持續捐款逾200億元。但到2013年雅安地震,政府向立法會申請一億元撥款時,卻面對眾多反對聲音,審議期更長達兩星期;在民間,即便一年過後,紅十字會的捐款數目仍只得1,660萬元,與汶川大地震時過億元捐款大相徑庭。當中原因眾多,包括天災破壞力不同,導致傷亡人數、影響範圍不同,因而影響市民的捐款意欲;而且,在2012年之後,內地和香港矛盾加劇,某程度削弱了港人對內地的支持度,導致捐款減少。
此外,捐款帳目不清,亦可能是捐款減少的原因。2008年後,不少人向中國紅十字會查詢捐款去向,但到2011年,中國紅十字會才設立線上捐贈信息發佈平台,但仍未有確設的說法講明捐款去向。事隔三年,民眾的質疑已難以收拾,信心難免下跌。時而至今,不少國內外記者在跟進汶川大地震報道時,都只能引用2008年中國民政局統計數據,指出籌得652億元人民幣捐款。根據當年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研究,只有151億元捐款有公布使用明細,其餘501億元卻不知去向。最新的捐款去向消息亦只能追溯至2012年,但只是由四川省政府發布,表示善款已按捐贈人意願用得其所,實際帳目明細仍然缺乏,令挪用侵吞捐款等指控和懷疑不絕。
不過,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及保障慈善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內地已在2016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完善慈善機構監管制度,並訂明慈善組織應當及時向捐贈人告知募捐情況、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而香港特區政府在2020年捐款支援內地水災時,亦要求救援機構在完成賑災計劃後,向賑災基金委員會呈交評估報告及經審核的帳目。這些措施均有助釋除過去大眾對捐款帳目不清的憂慮,有望重拾市民信心。
想一想
- 根據資料,分析港人對內地發展的貢獻。
- 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指出及解釋港人向內地捐款的趨勢。
上載日期:2021年7月21日
國民身份認同 national identity
意指國民認同自己屬於國家及國民的一分子,屬於其中一個身份認同的層次。國民身份認同感情的產生,往往涉及國家的語言、歷史、文化傳承、民生狀況、綜合國力、國際地位、政府管治的表現等多種因素。而不同時期,認同程度亦會因為外在環境或主觀感情的變化而有異。
香港的公共財政 public finance in Hong Kong
香港維持低稅率及簡單稅制,奉行審慎理財,以履行憲制規定的公共財政管理原則。除了《基本法》有訂明政府管理公共財政的原則外,法例中的《公共財政條例》亦貫徹了這些憲制規定,訂明一套控制和管理香港公共財政的制度,清楚界定立法和行政機關各自的權力和職能。財政收入會用於發展社會基礎設施及優勢產業、提供社會保障,以及透過稅收及開支進行收入再分配,促進社會整體發展需要。
香港特區支援四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 援建工作完成報告
https://www.legco.gov.hk/yr16-17/chinese/panels/dev/papers/devcb1-248-1-c.pdf
賑災基金二零一九至二零年度報告
https://www.admwing.gov.hk/pdf/DRF%20Annual%20report%202019-20_t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