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建聯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發言人、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
葛珮帆
施政報告多次提及發展創科政策與計劃,當中就創科、再工業化、智慧城市等範疇,提出具突破性、務實、有計劃、有目標的路線圖,讓創科界非常感動及欣喜。
發展創科最需要人才、資金、土地及政策,而施政報告注重招商引才,推動科研,到落實商品化及產業的發展,認為政策均能付諸實行,相信會為本港帶來人才、資金以及增加產值,並有效吸引創科龍頭企業落戶,帶來科研項目,提升香港競爭力,令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創科界對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充滿期望,亦希望能與政府攜手合作落實計劃。
摘錄自民建聯網誌《葛珮帆:落實創科政策,聚人才,聚資金,增產值》,2022年10月

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
李浩然
樂見政府對創科發展的重視,推出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設立「工業專員」統籌創科產業及「再工業化」、招攬國際創科領軍人才、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多方面推動香港創科發展。在創科人才方面,政府除了向外地落手外,也應該加強培育本地創科人才。
綜合本地新聞報道,2022年10月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榮譽會長
黃錦輝教授
特區政府銳意加快「國際創科中心」建設,以配合大灣區發展。就此,政府將會積極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培育初創企業、吸引創科人才、創科實習計劃、推進再工業化,《施政報告》中都提出一些非常具體的方案,包括新推出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100個科研團隊,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及產品化;促進「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大力資助在港設立的智能生產線,並在5年之內累計將其增至超過130條;設立「工業專員」,專責制定「再工業化」政策;加快「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發展,包括全力落實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的建造工程等。
這些計劃都很紥實,附帶明確的目標,然而要想達標,人才非常重要,特首亦清楚知道,因此《施政報告》在人才政策方面落墨不少。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優化現有人才計劃的措施,令香港更方便國際及內地科技人才來港,例如: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把計劃中需要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撤銷,並延長配額有效期至兩年,以及涵蓋更多新興科技範疇;向「研究人才庫」計劃下聘用的研發人才,增加約10%資助,並為博士後科研人才提供額外的生活津貼;為科技人才增加住宿支援,包括在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提供住宿空間、在科學園附近建造多一座「創新斗室」等。
除提供額外資源予現有人才政策外,《施政報告》更提出多項主動及進取的吸納人才方案。特區政府計劃成立「人才服務窗口」,由政務司司長領導,專責制定並統籌招攬內地及海外人才的策略和工作,以及向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援,而創科人才是其重點服務對象之一。
政府將會在各駐內地辦事處和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設立「招商引才專組」,主動接觸目標企業和人才,積極游說他們來港發展;事實上,透過這些安排,政府變相充當「獵頭公司」,主動出擊,積極為香港引入人才。
更值得一提的是,《施政報告》解決了一個困惑大學學界多時的問題:現時一些短期訪問的學者,因簽證問題難以深港「兩邊走」,政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令這些人才可以自由出入,此舉打通兩地學術交流通道,為兩地科研發展創造條件。
政府亦將會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由財政司司長帶領,專責向內地和海外的重點企業,提供特別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務,以引其來港。這些企業來港除了可以推動香港的國內生產總值外,同時也可以創造就業,一舉兩得。
總之,《2022年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創新及科技的新措施,招商引資引才,有助強化香港競爭力,並鞏固香港國際科技中心的地位。
綜合本地新聞報道,2022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分校
師生
《施政報告》中提出吸引人才來港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包括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又以試行形式將該安排擴展至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校園的畢業生。
有關措施可為更多人才提供廣闊的實習就業渠道,不單有助吸引人才到港發展,也大大便利兩地學術科研人員和年輕人的交流和合作,同時吸引更多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資本投入香港,有利於大灣區的融合與香港的長遠發展。兩地為現在的某些既定跨境限制鬆綁,以增加兩地人員流動的積極性。
來自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碩士——博士項目、逸夫書院的葉崇傑同學表示,香港是亞洲計算機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之一,對內地科創人才有着很高的吸引力,而相關政策也有利於提升香港對於大灣區其他城市科創人才的吸引力。
這次發布的新措施有望促進香港和深圳之間人才交流和產業發展,為大灣區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高層次人才。
綜合本地新聞報道,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