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能源署執行署長
法提赫﹒比羅爾
(Fatih Birol)
我對潔淨能源轉型更有信心,原因有四個:
第一,太陽能和海上風能發電的成本大幅下跌。現時的太陽能逐漸成為世界許多地區最廉價的電力來源;而海上風能發電成本亦急劇下降。
第二,許多潔淨能源技術需要大量前期投資。當你看到全球幾家中央銀行,以超低利率作為貨幣政策,這可能讓潔淨能源技術找到它們的第一批投資。
第三,愈來愈多的政府、能源公司和大型科技公司加入並致力發展潔淨能源行業。
第四,也是最後一個,就是創新。創新的步伐越來越快,特別是在氫氣、碳捕捉及儲存領域。因此,若把四點放在一起,我對能源發展的前景及勢頭感到樂觀,今年很可能是能源和氣候變化的轉捩點,各國政府會繼續扮演領導角色。
摘錄自〈金融時報:與法提赫﹒比羅爾關於「淨零轉型」的專訪〉

二十一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REN 21)主席
阿托羅斯﹒塞沃斯教授
(Professor Arthouros Zervos)
可再生能源推動科技發展及提供更多元的職位。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但可改善我們呼吸的空氣,更能減少依賴進口燃料,從而改善能源安全。
為了加快能源轉型,邁向更健康及安全的未來,遠離氣候危機,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具智慧和更靈活的能源系統,讓我們無論在集中、分散,或是社區為本的情況下皆能充分採用各種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益。
摘錄自〈第八屆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的開幕演講〉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幹事
弗朗西斯科﹒卡梅拉
(Francesco La Camera)
可再生能源不僅對環境有益,同時有利於社會。就業職位並沒有因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而減少,反而正在增加。僅僅去年,可再生能源創造了70萬個職位,合共提供了1,100萬個就業機會。值得留意的是,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性別平衡比傳統行業更受重視。
摘錄自〈2019北極圈論壇大會演講〉

歐盟委員會能源專員
卡德里﹒辛姆森
(Kadri Simson)
要實現氣候目標,我們的能源供應必須愈來愈多地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到2030年要達至可再生能源佔能源供應約四成。幸運的是,近年的可再生能源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至今,太陽能和陸上風能已成為歐洲多個地區最廉宜的電力模式,緊接的是離岸風力發電。
摘錄自〈「歐洲氣候中和的實踐過程」專訪〉

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
章建華
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為我國構建一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出了明確的時程表。未來要加大煤炭的清潔化開發利用,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要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還要以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推動能源數位化和智能化發展。
摘錄自〈時代週報:國新辦能源白皮書22次提「光伏」 :太陽能供暖有望試點先行〉

石油輸出國組織秘書長
穆罕默德﹒薩努西﹒巴爾金都
(Mohammed Sanusi Barkindo)
我們需要現實地處理能源的未來。可再生能源能否滿足全球的能源需求?不可能。我們是否需要所有能源選項?是的。在未來數十年,化石燃料是否仍會是全球能源支柱?我相信是。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強調環境保護與使用石油及天然氣並非互相違背。我們仍可以透過科技,令使用石油和潔淨的環境共存。石油輸出國組織日復日地進行科技項目,透過不斷研究、發展及應用,持續提升生產和使用石油的環保水平。
摘錄自牛津商業集團人物專訪

特斯拉行政總裁
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我對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的興趣可追溯至我的大學時代。這興趣並不是出於環境考慮,而是基於可持續性,確保社會文明能夠持續向前推進。我們正在尋找新的石油來源,但開採過程變得日益困難。
摘錄自〈每日電訊報訪問:誰是伊隆﹒馬斯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
英格﹒安德森
(Inger Andersen)
現在的可再生能源比以往更具成本效益,為低碳經濟復甦計劃帶來機遇,拉近全球與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距離。可再生能源是從新冠病毒(COVID-19)低迷中復甦的重要支柱,讓我們健康、安全和環保地重返發展的軌道,而過程中並不會忽略任何人。
如果政府以價格不斷下跌的可再生能源作為疫下經濟復甦的核心,放棄補貼化石燃料產業,他們將可以向潔淨能源和健康的大自然邁出一大步。 這是應對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最佳保險政策。
摘錄自〈聯合國新聞:甚麼動力會推進全球疫情大流行後的全球經濟復甦〉
資料來源︰PIE Strategy Ltd
上載日期: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