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
傅高義
(Ezra. F. Vogel)
鄧小平退休時,90%的家庭擁有電視,使城市文化迅速進入農村。沿海地區年輕的農民工返鄉探親時,也從城市帶回來最新的時裝、家居用品、電子產品和他們在城裡已經熟悉的食物。總之,農村地區在文化上也城市化了。
摘自傅高義《鄧小平時代》

《中國經濟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編輯主任
唐米樂
(Tom Miller)
自1978年以來,中國領導人已經採取一切必要改革,務使國家的經濟成長機器持續運轉。現在時機已至,中國必須進一步改革了。中國城市自1978年以來多了五億人口,卻沒有引發大規模社會動亂,這個事實本身已經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但現在模式不能持續。如果中國真的讓十億人(世上每八個人就有一人)在城市安居樂業,中國領導人就必須找出一個更健全、更有包容性,也最能長治久安的城市發展模式。唯能如此,中國城市才能真正文明化。
摘自唐米樂《十億民工進城來》

著名暢銷書《大趨勢》作者
約翰. 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
隨着城市化的進程的推進,新一代中國勞動者已經不再是急於到工廠務工的農民了。新一代年輕的中國勞動者大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精通各種技術:電子精信、工程、航空航天技術、人工智能、建築還有城市規劃等。中國新一代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正躍躍欲試,想要進入這些領域打拼,而不是按部就班地進入工廠,將青春耗費在生產球鞋、套頭衫或者玩具的低效勞動中。
摘自約翰. 奈斯比特 《世界大趨勢—一帶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

前美國財長
亨利. 保爾森
(Henry M Paulson)
城市的機會還是遠遠大於農村,農民工們為之趨之若騖。如今,在北京、廣州和其他大城市,所謂的流動人口達到、甚至超過三分之一。中國農民工的數量相當於世界人口前五的國家人口。這個廉價而勤勞的群體幫助建設了今日的中國。
摘自亨利.保爾森《與中國打交道—親歷一個新經濟大國的崛起》

前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沈嘉寶
在農民工進城階段,我們發現,推動這股民工潮的動力是城鄉之間生活水平的差異和農民工的求富慾望。而農民工獨特的遷徙方式是他們不同於任何其他城市化的一大特點。在這一階段檢討城市化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工在城市的社會地位低下和生活條件差。由此導致的兩個結果是城市中貧民窟的形成和農民工對所在城市的不認同。
摘自沈嘉寶〈中國城市中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