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前國務卿
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鄧小平明白,中國除非參與國際事務,否則不可能繼續發揮其歷史性作用。鄧小平的目標十分明確:韜光養晦,以防引起别國不安;不出頭,但通過實現社會和經濟現代化來擴大中國的影響。在這個基礎上,江澤民從1989年開始,對外親自執掌外交,對内擴大共產黨的群眾基礎。在他的領導下,人民共和國充分參與國際事務,成為國際政治和貿易體系中的正式一員。胡錦濤巧妙地平撫了世界對中國國力不斷增強的擔心,為後來由習近平闡明的新型大國關係概念奠定了基礎。
摘錄自基辛格《世界秩序》

前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歷史系教授
徐中約
(Immanuel Hsu)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它在國際事務中往往採取低姿態,拒接替蘇聯擔當共產主義的核心,也不想與美國在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領域進行對抗。相反,中國集中精力於國內的經濟發展與軍事現代化,並設法加強政治控制。儘管在美、中、俄三角關係中,中國失掉一些戰略優勢,但從地域政治的角度看,它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國家—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具有核能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聯合國的否決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增強,而且所有這一切都在有效控制之力。在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局面下,外國的投資和國際貿易越來越看好這塊地方……冷戰後的時代為中國的發展並且最終變得富裕與強大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而富裕與強大是這個國家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夢想。這一歷史良機絕對不能輕易錯過。
摘錄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前美國財長
亨利.保爾森
(Henry M Paulson)
四十多年以來,中美關係對兩國的經濟發展、工作機會和繁榮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加強了國際安全,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幫助實現了冷戰的和平終結。
摘錄自亨利.保爾森《與中國打交道—親歷一個新經濟大國的崛起》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李丹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顧名思義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面向全球的外交、有自己特色與個性的外交,是真正以大國方式行事並對世界事務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外交,是引領型大國外交。如果說新世紀以來的大國外交在很大程度上是參與型大國外交,那麼新時代的中國不僅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而且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具備了真正全球大國的氣質。
摘錄自李丹〈改革開放40年 中國外交由面向世界到引領世界〉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
鄒至莊
(Gregory C Chow)
中國是世界上一個重要國家,她在全球其他地方亦扮演維持政治穩定的角色,包括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纷爭,以及非洲的戰事。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中國為友,總比作敵為佳,對美國處理國際政局十分有利。
摘錄自鄒至莊《認識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