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國家文物局和海南省政府聯合在三亞舉辦深海考古新聞發布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正式展開。
2022年10月,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處古代沉船,經初步考察,發現大量文物,足證中國先民足跡遍布南海,反映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之重要性。
其中一處遺物以瓷器為主,推測文物數量超過十萬件,散落水底近萬平方米,當中小部分已打撈上岸,根據初步判斷為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的文物,至少有500年歷史,此處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

南海位置圖。(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另一處以大量原木為主,這些原木擺放整齊,尺寸相近,大多經過簡單加工,初步推斷是從海外裝載貨物駛往中國的古代沉船,時代約為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此處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
沉船發現
文物發掘程序
文物發掘工作預計在一年內分三階段進行。首階段在5月20日完成。由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展開首次水下調查。其中一號沉船的西南角有較多文物。研究人員在該處放置了多個水下永久測繪設備,以了解文物分布範圍和適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標本等,預計下月上旬結束。
第二、第三階段分別在今年8月及明年3月進行,預計各持續約一個月。之後再按遺址狀況及現有技術,研究下一步考古和遺址保護方案。
是次發現的意義
- 中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隻,充分證明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繁盛的程度,有助於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
- 兩處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時代較明確,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
- 這次發現為中國開發及利用南海提供了實質的歷史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