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
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我們不妨把中國朝文明社會的動向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趨勢,但不可就此斷定這個趨向必然導引中國走向西方那種有自由選舉、代議政府、法律保障下之人權的民主體制。反之,中國式的民主可能會有同等階級團體中的選舉、同儕團體之內一致同意下的代表權、比西方規定得較狹隘的個人權利以及其他。中共試圖仿效其他國家運用過的民主化程序,結果有好有壞。西方民主政權沒有找到能夠更有效遏止貪污、維持士氣的辦法之前,這些民主政府的範本可能得不到中國人的一致讚許。
摘自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

前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歷史系教授
徐中約
(Immanuel Hsu)
人民憎惡任何社會大動亂,例如文化革命,或導致社會和經濟的大混亂的秩序破壞,就像(蘇聯)共產黨垮台後俄羅斯出現的那樣。他們不主張在中國以暴力推翻共產主義體制,但主張內部和平變革,使它能更清醒、更敏銳地應付時代的挑戰。通過微小進步的累積過程,一個更自由的政治制度最終一定會出現。他們希望中國融入到世界主流之中。
摘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
鄒至莊
(Gregory C Chow)
從共產黨內間接選舉的過程可見,這是中共選舉領導人的一個適當的方式,包括總書記,過程是一步接一步的。要成為總書記,須得到中央委員會成員的支持,中央委員會選舉政治局,從政治局中選舉常委,在常委中產生(推選) 黨總書記。中央委員會的成員是高層兼具管治國家或省級事務的能手,他們被下一級的黨組織選舉出來。這說明了中國政治結構的穩定性。
摘自鄒至莊《認識中國》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王紹光
中國共產黨講的民主從來都是政道層面上的民主……民主本來的意思是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既可以從政體的角度看,也可以從政道的角度看。從政體的角度看,民主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否由競爭性的選舉產生。從政道的角度看,民主的關鍵在於,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回應人民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體制對人民的需求具有回應性,就是政道思維所理解的民主。
摘自王紹光《中國‧政道》

著名暢銷書《大趨勢》作者
約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
在政治領域,西方國家仍然宣稱西方民主是最好的執政方式。但是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來看,我們不得不懷疑西方現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一個西方眼中的「獨裁政府」能夠成功地領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走向富裕,並且保持政治穩定嗎?西方人難以想像的市場經濟與大政府的結合有可能實現嗎?對於第三世界的許多國家來說,中國已經開始展示一種與西方不同的、誘人的發展模式。假以時日,它很有可能成為對西方民主治理方式的一種真正挑戰。
摘自約翰.奈斯比特 《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
鄒至莊
(Gregory C Chow)
觀察中國民主政府的發展,可以預計到其進展是緩慢的。當我們重溫美國在發展民主政府的歷史時,也可以知道步伐是緩慢的。美國的民主制度由奴隸時期開始,經歷奴隷制、種族不平等及婦女無權投票等情況,直到今天,歷史超過二百年。美國也是很早就一直聲稱是民主政府,而且公開宣稱「全人類生而平等」 。同樣地,不能預設中國發展成民主社會的進程會比美國更快。
不過,我們可以預計中國政府將變得更為民主,通過賦予人民更多自由及機會選舉政府官員,使他們更有效地服務人民。這個進程將同時來自於人民的訴求和政府自行開放的機制。在需求方面,當人民的經濟能力和教育水平提升,他們將要求更多自由,而且要參與和影響政府事務;在供給方面,共產黨及政府官員將對現代世界的政治制度更為瞭解,當他們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時,感到有自信及具備能力管治一個現代社會時,他們將更願意並且有能力採取民主的機制。
摘自鄒至莊《認識中國》